

2025-04-24
84
小编梳理汇总了苏州市2024年产业政策全景,数据显示苏州去年GDP达2.67万亿元,6%的稳健增长印证了政策的前瞻性。站在2025年一季度复盘,去年政策中数字创新、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项扶持条款,已为当前企业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提供了清晰的申报路径。建议结合24年政策中"研发投入奖励""智改数转补贴"等长效性机制,预判未来产业资金流向——政策连续性强的赛道,大概率仍是25年政企资源密集布局的高地。
一、核心主导产业政策及支持资金
支持方向:苏州市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通过产业基金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提供充足资金来源。
(一)电子信息产业
重大项目落地:对重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以及配套材料、设备项目落地,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财政补贴。
流片验证补贴: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流片验证,包括流片费、光罩制作费、购买IP以及测试验证等,给予最高50%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1000万元。
核心技术攻关:对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材料和设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的企业,最高按攻关投入的50%进行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
设计工具研发:对从事集成电路EDA设计工具研发的企业,每年给予EDA研发费用最高30%的研发补助,最高补助1000万元。
技术标准研制:对主导或参与标准研制、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支持苏州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设计工具租赁、测试验证等服务,每年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二)装备制造产业
重大项目引进: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可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最高按项目设备投资的10%给予1亿元支持。
技术改造与增资扩产:对制造业企业当年度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奖励。对列入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的项目,按不超过项目设备投入的20%给予资金支持,最高补助2500万元。
首台(套)装备奖励:对获得省级、苏锡常首台(套)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数控机床、智能仓储等专用装备领域获得首台(套)认定的企业,再按产品销售额的5%给予补贴,最高200万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全球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对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龙头企业支持:对年营收达到一定规模且同比增长的“尖峰企业”和“链主企业”,按其对地方经济贡献的增量部分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聚焦高端装备本地化集成和模块化制造,加快成套装备及零部件企业高端化系统项目引育,对驱动、传动、传感等重点系统及智能装备领域产业化项目,按项目设备投入给予最高10%的补贴。
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支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贷款贴息支持: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及“智改数转网联”相关软硬件设备购置银行贷款,给予3个百分点贴息。
外商投资奖励:对市内外商制造业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进行增资、新建等权益性投资行为,且年利润再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按利润再投资金额的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
(三)生物医药产业
研发创新资助:对在苏州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支持其开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完成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分别按照研发投入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400万元、600万元的资金支持。
重大项目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库,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推荐申报各级专项支持。
金融支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专项基金,聚焦抗体药物、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支持初期研发、项目落地和股权投资。此外,对在资本市场实现IPO的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
创新产品推广:对经认定的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按销售价格的10%至30%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属于医疗器械及医药制造范围的上浮20%。
高端人才支持:对引进的重大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给予100~400万元项目资助和100~250万元安家补贴。
(四)高端纺织产业
对新获得“苏州制造”品牌登峰企业给予200万元奖励。
对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研发项目,按投资额给予6%至15%的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
支持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给予每家不超过50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
组建苏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联盟,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强链补链兼并重组,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
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
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对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五)先进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苏州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先进材料领域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项目及新兴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项目。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新能源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绿色化改造项目,按投资额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对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给予分档补助。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攻关,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研发费资助。
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联合体建设,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对主导或参与标准研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专精特新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5万元奖励,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产业链强链补链:支持电驱、电控、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龙头企业在苏州的产业化项目,按项目设备投入给予最高10%的补贴,最高200万元。
企业升级:对首次进入知名新能源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名录的企业,按当年度销售额给予最高5%的奖励,最高200万元
科技金融:优化“高新贷”“科贷通”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给予上市企业最高600万元奖励。
人才引进:对引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对紧缺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的薪酬和安家补贴。
检测认证平台:支持汽车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检测认证平台建设,按平台建设及服务成效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七)人工智能产业
开展人工智能“头雁”企业遴选,对首次入选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支持关键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按攻关投入的5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
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对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按销售价格的10%~30%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首版次人工智能软件按年度销售总额的10%~20%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支持重大载体建设:对获评的国家级和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和200万元奖励。
支持重大创新项目:对技术水平先进、商业模式领先的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项目扶持。
支持产教深度融合: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
支持平台开放共享:对开放平台按综合贡献度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支持举办重大活动:对承办国家、省、市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
支持参与标准制定:对主导国际标准研制的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项奖励;对承担国家标准研制项目的单位,给予最高50万元/项奖励。
支持场景应用示范:每年遴选20个左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给予场景提供主体和产品提供商最高20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
支持供给能力提升: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供给能力库,对优秀产品及服务给予最高20万元/项的奖励。
支持加强供需对接:对建设供需信息匹配对接平台的机构,按年度运营经费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
二、科技创新政策
(一)企业支持资金
研发投入支持: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3000万元且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最高200万元;年度基础研究投入超500万元的企业,最高100万元。
企业认定奖励:高新技术企业最高100万元;苏州市瞪羚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科技贷款贴息补助;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最多支持五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
招商及大赛奖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协同创新中心最高100万元;纳入“全球科创伙伴计划”的单位每年最高300万元;“全球科技创业大赛”等获奖并落地项目最高200万元。
省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最高100万元,根据绩效每年最高100万元。
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科技孵化载体最高200万元;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分别最高600万元、300万元。
(二)创新支持资金
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每个最高500万元。
争创国家基础科学相关中心获批最高500万元。
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等自主实施研究每年最高1000万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最高1000万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组织的重大项目,按投入最高50%配套,最高1000万元。
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项目分类分阶段最高3000万元。
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每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
建设成果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最高500万元。
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高校院所、企业,分别最高100万元、300万元。
(三)载体支持资金
实验室建设支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分类分阶段最高2亿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最高2000万元。
苏州市重点实验室最高100万元,建设期满后根据绩效每年最高100万元。
对获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对获批的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最高1000万元,期满后按绩效滚动支持。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按“一事一议”支持。
列入江苏省预研筹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高5000万元配套支持。
(四)人才支持资金
顶尖人才支持:面向全球招引战略科学家,按“一事一议、量身定制、上不封顶”支持。
领军人才支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符合条件最高5000万元项目支持。
青年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团队)最高200万元项目支持;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的青年人才最高200万元项目支持。
外籍人才平台建设:对新命名的国家、省、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项目资助经费。
(五)创新生态支持资金
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损失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科技保险创新险种损失最高500万元补偿。
新建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20%最高2000万元支持,根据服务成效每年最高500万元绩效补助。
使用苏州算力平台服务的本市企业,按实际支付人工智能算力费用20%每年最高200万元补贴。
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最高200万元支持。
苏州市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每年最高500万元支持。
苏州市创新联合体最高200万元运营经费支持。
活动支持:科技创业大赛、科技招商活动等每场最高200万元支持。
三、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
(一)未来产业(市级)
专项基金支持:设立了未来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例如,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总规模达15亿元,旨在引导资金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吸引更多创新资源。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支持:构建“孵化器—加速器—未来产业科技园”孵化链条,对获评的省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并根据建设绩效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对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和300万元支持。
创新平台与应用场景支持:计划到2030年培育10家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1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推出100个以上核心产品,并打造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构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多元化融资平台搭建:探索建立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为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产业创新集群支持:通过“1030”产业体系规划,聚焦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氢能、元宇宙等八大重点领域,推动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建设支持:鼓励各县级市(区)立足自身优势,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低空经济产业支持政策
引进培育低空重点企业:支持重大项目落户及增资扩产,对新引进的优质项目或已落户企业的重大增资扩产项目,根据综合发展情况给予最高 3000 万元奖励,并在空间保障、场地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综合支持。
鼓励低空经济工业企业围绕扩大产能规模、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等加大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力度,按照项目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鼓励低空科技创新引领: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研发及产业化,鼓励企业围绕相关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经申报并由市主管部门评选后,对每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对落地苏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分类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
对将总部或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落户在苏的低空经济企业,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后,分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在低空载人飞行、无人机物流、低空特色消费、低空公共服务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单项奖励最高1000万元。
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环境:支持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低空人才引育,支持低空开放合作,单项奖励最高5000万元。
四、人才政策
(一)顶尖人才计划
重点:吸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人才,聚焦产业科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赋予团队首席专家多项自主权,强化重大平台引才作用,为顶尖人才及其举荐人才提供多方面支持与待遇。
支持资金:按 A 档5000 万元 - 1 亿元、B 档 3000 万元 - 5000 万元给予项目资助,特别优秀的上不封顶;购房后按项目经费 10% 给予最高1000 万元购房补贴;无自有住房给予1万元 / 月租房补贴;对引进顶尖人才的相关主体,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
重点:分为重大创新团队、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三类,扶持创新创业。
支持资金:重大创新团队最高 5000 万元项目经费;创业领军人才最高 500 万元项目经费;创新领军人才最高 200 万元项目经费。
(三)姑苏宣传文化人才计划
重点:涵盖特聘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分层培养人才,推动宣传文化领域发展。
特聘人才最高250万元安家补贴。
创新创业团队最高300万元项目资助。
分层培养最高15万元一次性奖励和100万元项目资助。
(四)姑苏体育人才计划
重点:注重人才引进和分层培养,助力体育事业发展。
人才引进最高 250 万元安家补贴。
分层培养最高 15 万元一次性奖励和 5 万元培养资助。
(五)姑苏知识产权人才计划
重点:聚焦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人才建设。
人才引进最高 250 万元安家补贴。
人才培养最高 20 万元项目资助。
(六)企业博士后创新体系建设资助
重点: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博士后留苏工作。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60 万元建站资助,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20 万元建站资助,升格追加 40 万元。
博士后 5000 元 / 月生活补贴(两年最高 12 万元 / 人)。
博士后科研项目获资助给予 5 万元或 2 万元科研配套资助。
出站留(来)苏企业工作的博士后 30 万元安家补贴。
(七)姑苏卫生人才计划
重点:涵盖人才引进和分层培养,提升卫生领域人才水平。
人才引进最高 250 万元安家补贴和 500 万元项目资助。
分层培养最高 15 万元一次性奖励和 100 万元项目资助。
培养和引进成效突出单位最高 50 万元奖励。
(八)姑苏高技能领军人才计划
重点:鼓励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100 万元安家补贴。
企业引才最高 50 万元补贴。
(九)“海鸥计划”(海外柔性引才)
重点:吸引海外人才柔性服务苏州,按不同领薪情况给予补贴。
在用人单位领薪的,单个项目(人才)补贴最高 60 万元,高端外国专家最高 100 万元。
不在用人单位领薪的,单个项目(人才)补贴最高 30 万元。
入选省级以上相关项目的外籍专家,直接列入给予同比例支持,最高 60 万元。
(十).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
重点:针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给予补贴和入学待遇支持。
支持资金:最高15万元薪酬补贴。
(十一)市属国有企业引进重点领域紧缺人才认定和激励
重点: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符合条件人才给予补贴。
支持资金:最高 6 万元薪酬补贴,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额外最高 3 万元补贴。
(十二)人才乐居工程
最高800万元乐居购房贴,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十三)苏州市优秀人才专项奖励
重点:以创新价值等评价人才,对符合条件人才给予奖励。
支持资金:每人每年最高奖励提高至 40 万元,累计不超过 120 万元。
(十四)苏州市社会化引才奖励
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协助引进优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创业和创新两类奖励引荐主体或用人单位。
引进第一类人才奖励最高 100 万元。
引进第二类人才奖励最高 30 万元。
引进第三类人才奖励 10 万元。
(十五)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人才计划”
“企业撷英” 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企业引才育才,对企业 7 类引才育才行为按成本给予最高 100 万元综合奖励,同时对企业高薪聘雇的人才个体给予最高 40 万元综合奖励。
“产业强基” 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企业扎根园区发展,对在企业增资扩产、做优做美、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管理人才团队给予最高 100 万元综合奖励。
“青春园区” 人才支持计划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发展,从就业、创业、乐业三方面给予多层次普惠性支持,应届毕业生两年最高可领取 8 万元生活补贴。
面向全日制大专及以上人才,要求申请时在园区就业、创业并连续正常缴纳 6 个月及以上社保或个税,且个人及家庭(含未成年子女)在园区内无自有住房。
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7万元、10万元、15万元、25万元房票补贴。
五、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一)科技成果转化支持
苏州市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产业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资助。
(二)创新载体建设
对新备案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建设经费补助。
对绩效评价良好的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最高100万元运营补助。
对获评的国家级和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和300万元支持。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50万元奖励。
对新认定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10万元奖励。
(四)科技金融支持
对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提供科技贷款贴息补助,最高可达200万元,支持期限最长五年。
(五)税收与研发支持
苏州市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过3000万元且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苏州市落实研发费用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六)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苏州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六、产业基金情况
(一)总体架构与规模
苏州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态势强劲,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特点。在规模上,苏州拥有众多大规模产业投资基金,且管理机构多样,涵盖园丰资本、元禾控股、苏创投、苏高新创投等各类国有投资管理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数百亿甚至超千亿。基金类型丰富,包括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资领域广泛,涉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多个产业。
(二)重点产业基金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牵头的千亿科创基金集群:共 73 只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优秀资本合作组建的基金,如航投苏州空地互联产业基金,目标规模 10 亿元,存续期 15 年;第二类是省市合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由苏创投集团与江苏高投集团签约落户苏州的 3 只专项基金,总规模达到 135 亿元;第三类是围绕苏州本地的龙头产业及创新策源地发起设立的特色基金,如苏创中荷科创耐心投资基金。
苏州苏创数字新兴产业基金:总规模 30 亿元,首期 10 亿元。
国寿(东吴)城市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 100 亿元。
元禾控股:主导管理的 VC 母基金投资子基金 159 只,子基金总规模超 1900 亿元。
苏高新创投:参与设立基金 30 余支,管理资本总规模超 100 亿元。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苏州设立 4 只基金,总规模 105 亿元,其中包括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 60 亿元、苏州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 20 亿元、苏州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驾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 20 亿元、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规模 5 亿元。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苏州有 3 只基金,总规模 135 亿元,其中江苏省高端装备(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总规模 60 亿元、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总规模 60 亿元、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总规模 15 亿元。
苏州市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总额达 1100 亿元,包括 900 亿元的产业基金和 200 亿元的并购基金。此外,还将新增制造业授信额度超过 5700 亿元,并推出一系列面向产业科技的保险产品,新供产业用地不少于 20000 亩。
苏州工业园区二期产业投资基金:规模 100 亿,于 2024 年 12 月 10 日正式成立,由苏州园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出资方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控股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园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
苏州人保现代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规模 80.1 亿元,经营范围包含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由中国人保旗下的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以及元保投资(苏州)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苏州基石绿色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总规模 15 亿元,于 2025 年 1 月 7 日发布,由苏创投与基石资本联手设立,旨在提升张家港高端装备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整体制造水平,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苏州战兴投产业基金:规模 17 亿元,专注于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等领域,执行事务由苏州卓璞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其背后股东为苏州地区六大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
苏创太湖湾产业发展基金:规模 5 亿元,主要用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
2024-11-15
2025-03-06
2025-04-25
2024-09-23
2024-06-24
2024-11-05
2024-09-29
2024-04-08
2025-03-07
2024-08-29